生活中常见的噪声给孩子带来哪些伤害?
从物理学角度,噪音是一种强度、频率杂乱、无规律组合而成的声音;从生理学角度,凡是能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厌恶、烦躁、不,并能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各种伤害的声音都是噪音。研究证明,噪音对孩子的危害超乎我们的想象,噪音不仅直接损害孩子的听觉,更在孩子的认知、情绪、语言、心理等方面产生大量的负面作用。
认知:大量研究表明,噪音可影响孩子持续性注意力和视觉注意力。在噪音环境中,孩子无法集中精力、全神贯注地活动,这对孩子记忆、阅读都不利。尤其当孩子学习的内容是比较复杂的、有一定认知难度的,孩子可能会学得慢、掌握不了,最终影响他的认知。
情绪:噪音能导致孩子产生一系列不良的情绪,包括烦扰、恼怒、焦虑、抑郁、恐惧、厌恶、急躁、易怒、紧张不安、好斗等。高频噪音(如电锯声)比低频杂音(如人大声说话)更容易让孩子烦躁不安,而且对孩子的影响持续时间比成年人要长。此外,经常受到噪音困扰的孩子,其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。
语言能力:通过对幼儿园孩子的观察发现,在有噪音的情况下,孩子因为听不清同伴说的话,和同伴交流的欲望就会减少,表现为少说话甚至不说话。同时,对于各种声音的辨别力和敏感力也有所下降。这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是有阻碍的。
行为方面:处于噪音环境中的孩子,很容易产生“习得性无助感”,具体表现为:孩子缺乏信心和自控力,做游戏时不能持续,频繁换着游戏玩,甚至就不玩了。如果孩子处在持续性噪音下,这种表现更为突出。孩子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(只要他努力就可以完成)时,往往无法深入思考和探索,很快就选择放弃。此外,当有噪音时,孩子玩合作性的游戏少了,使用工具的水平也降低了,出现干扰、挑衅、威吓、殴打他人等攻击的概率会增大,长期这样会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。
经常忽略的噪声来源
家庭噪音:各类家用电器发出的噪音,如音响、微波炉、吸尘器、吹风机等发出的,父母、邻里间的大声争吵也是潜在的噪音源。
各类玩具发出的噪音:目前,对于玩具噪音水平的限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。部分发声玩具,如枪类玩具、乐器玩具、电动玩具、扩音玩具等甚至能发出高达110~130分贝的噪音,已经远远超过了听力保护的标准。孩子又常常把玩具贴近耳朵,这样会造成更大的危害。
商场、室内游乐场中的噪音:商场、超市、美发厅等室内场所的音响会放出非常大的声音,室内电子游乐场里的噪音也更大。